勞資爭議有哪些?糾紛如何處理?專業律師團隊告訴你!

文章目錄
    Add a header to begin generating the table of contents

    在現代職場中,勞資關係就像是一條需要雙方共同維護的平衡木。當員工認為自己的權益受損,或雇主覺得管理遭遇困難時,勞資爭議就可能一觸即發。根據勞動部統計,台灣每年勞資爭議案件超過2萬件,這個數字背後代表著無數勞工與雇主的困擾。了解勞資爭議的處理方式,不僅能保護自身權益,更能避免衝突升級,造成雙輸局面。

    常見勞資爭議有哪些?

    (一)、權利爭議

    權利爭議是指勞資雙方對於既有法律規定、勞動契約或團體協約的解釋與適用產生歧見。簡單來說,就是對於「應該怎麼做」有不同看法。

    常見的權利爭議包括:

    薪資爭議

    最常見的就是加班費計算問題。許多員工不清楚平日加班、假日加班的計算方式不同,而雇主也可能誤解法規。例如:責任制是否就不用給加班費?月薪已包含加班費的說法合法嗎?這些都是爭議焦點。

    資遣爭議

    當公司以業務緊縮為由資遣員工,但員工認為是惡意解僱時,爭議就產生了。我曾遇過一個案例,某公司以「不能勝任工作」為由開除員工,但該員工前一個月才獲得績效獎金,這種矛盾讓勞資調解委員會也啼笑皆非。

    職災認定爭議

    上下班途中發生車禍算不算職災?在家工作時受傷該如何認定?這些灰色地帶經常引發爭議。

    退休金與資遣費爭議

    新舊制退休金如何計算?服務年資如何認定?這些涉及金額往往不小,自然容易產生糾紛。

    (二)、調整爭議

    調整爭議是關於勞動條件的主張,通常發生在既有規定不明確或需要協商新條件時。這類爭議的特點是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可以直接適用,需要透過協商來解決。

    常見的調整爭議包括:

    調薪要求

    當物價上漲但薪資多年未調整,員工集體要求加薪就屬於調整爭議。這不是法律規定公司一定要加薪,而是勞資雙方需要協商的事項。

    工時調整

    例如員工希望實施彈性工時或遠距工作,但公司基於管理需要而不同意,這種新型態工作模式的協商就是調整爭議。

    福利待遇協商

    是否有年度分紅?年終獎金應該發幾個月?公司旅遊是否應該恢復?這些都屬於需要協商的範疇。

    工作規則變更

    公司想要調整打卡制度、請假規定等,但員工認為新規定不合理,這也是典型的調整爭議。

    勞資爭議處理法是什麼?

    「勞資爭議處理法」是我國處理勞資糾紛的主要法律依據,就像是勞資雙方發生衝突時的「遊戲規則」。是希望在有勞資爭議時,能夠理性、和平地解決,避免勞資對立升級。

    這部法律規定了三種主要的處理機制:調解、仲裁和裁決。就像爬樓梯一樣,從最簡單、成本最低的調解開始,如果無法解決再往上走。法律也特別規定了處理期間雙方應遵守的義務,防止任何一方採取過激行動,確保爭議處理能在理性的軌道上進行。

    值得注意的是,勞資爭議處理法不只是給勞工看的,資方更應該了解。因為違反相關規定,例如在爭議處理期間惡意解僱員工,不僅可能面臨罰款,還可能承擔刑事責任。

    勞資爭議

    勞資爭議怎麼處理?糾紛處理程序介紹

    當勞資爭議發生時,處理程序通常分為以下幾個步驟:

    第一步:企業內部申訴

    多數公司都設有申訴管道,員工應先透過內部程序反映問題。這個階段需要準備的文件包括:申訴書、相關證據(如出勤紀錄、薪資單、錄音錄影等)、勞動契約影本。建議將所有溝通過程都以書面或電子郵件方式留存,作為日後舉證之用。

    第二步:勞資爭議調解

    如果內部申訴無效,可向勞工局申請調解。申請時需要填寫「勞資爭議調解申請書」,並檢附相關證明文件。調解程序通常在30天內進行,由公正的第三方協助雙方找出解決方案。根據統計,約有60%的勞資爭議在這個階段就能獲得解決。

    第三步:勞資爭議仲裁

    調解不成時,可申請仲裁。仲裁的效力較強,一旦做成仲裁判斷,雙方都必須遵守。申請仲裁需要準備:仲裁申請書、調解不成立證明書、爭議事實說明、相關證據資料。仲裁委員會通常由勞方、資方、專家學者代表組成,確保判斷的公正性。

    第四步:司法訴訟

    如果對仲裁結果不服,或是仲裁不成立,最後就只能走上法院。勞資爭議的訴訟有個特別規定:勞工可以向法院聲請訴訟救助,減免訴訟費用。但訴訟曠日廢時,建議在前面階段就盡量解決。

    特殊程序:裁決

    針對不當勞動行為(如因參加工會活動而被解僱),可以申請裁決。裁決程序較快,通常3-4個月內就會有結果,且裁決決定具有確定判決的效力。

    勞資爭議處理期間,不可以做的事

    (一)資方:不可歇業、停工、終止勞動契約等

    在勞資爭議處理期間,資方必須維持正常營運,這是法律的強制規定。許多雇主誤以為既然發生爭議,乾脆就關門大吉,這樣的想法大錯特錯。

    如果資方在爭議處理期間強制歇業或停工,將面臨以下法律責任:

    1、行政責任

    依據勞資爭議處理法,可處新臺幣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鍰。如果造成公共危害,罰款金額還會提高。

    2、民事責任

    員工可以請求歇業期間的工資損失,如果因此造成其他損害(如員工因突然失業導致房貸違約),雇主也可能需要賠償。

    3、刑事責任

    如果歇業行為被認定為惡意,可能構成違反勞動基準法的刑事責任,最重可處6個月以下有期徒刑。

    事務所曾經處理過一個案例,某餐廳老闆因為員工集體要求調薪,一氣之下宣布停業整修。結果不僅被罰款30萬元,還要支付所有員工停業期間的薪資,最後損失超過200萬元,可說是得不償失。

    (二)勞方:不可罷工、進行任何其他爭議行為

    同樣地,勞方在爭議處理期間也不能採取罷工或其他爭議行為。這包括:集體請假、怠工、圍堵公司大門、在公司門口舉牌抗議等。

    違反規定的法律後果包括:

    1、失去法律保護

    原本合法的爭議行為變成違法,失去勞資爭議處理法的保護。

    2、民事賠償責任

    如果罷工造成公司營業損失,勞工可能需要負擔賠償責任。曾有工會因為違法罷工,被法院判決賠償公司500萬元的案例。

    3、解僱合法性

    雇主可能因此獲得合法解僱的理由,勞工反而失去工作。

    4、刑事責任

    如果爭議行為涉及強制、恐嚇等,可能構成刑法上的強制罪或恐嚇罪。

    正確的做法是透過工會或勞工代表,在調解或仲裁程序中據理力爭,而不是採取激烈手段。記住,法律程序雖然較慢,但能確保雙方權益都受到保護。

    勞資糾紛

    勞資糾紛會需要請律師嗎?

    這個問題就像問「生病需要看醫生嗎?」答案取決於病情的嚴重程度。小感冒可能自己休息就好,但如果是重病,當然需要專業醫療協助。勞資糾紛也是一樣的道理。

    (一)什麼情況建議請律師?

    如果爭議金額超過10萬元,或涉及解僱、職災等重大權益,強烈建議尋求律師協助。我遇過太多當事人因為想省律師費,結果在調解時吃了大虧。有位工程師被違法解僱,原本可以請求6個月薪資的賠償,但因為不懂法律,在調解時只拿到1個月就簽字和解了。

    (二)律師能提供什麼幫助?

    1、專業評估

    律師能判斷您的case勝訴機率有多高,值不值得打這場仗。有時候律師會建議和解,不是因為打不贏,而是考量時間成本後,和解反而對當事人最有利。

    2、證據蒐集與整理

    什麼證據有用?如何合法取得?這些都需要專業知識。我曾協助一位客戶,透過申請公司的打卡紀錄,證明了長期超時工作的事實,最後成功爭取到200多萬的加班費。

    3、談判技巧

    律師經驗豐富,知道對方的底線在哪裡,也清楚如何在調解時爭取最大利益。更重要的是,律師能保持理性,不會因為情緒影響判斷。

    4、程序處理

    勞資爭議的程序繁瑣,一個程序錯誤可能導致全盤皆輸。律師能確保每個環節都符合法律規定,避免程序瑕疵。

    5、成本效益分析

    許多人擔心律師費太貴,但其實多數勞資爭議律師都提供免費諮詢,正式委任後也可能採取後付或成功報酬的收費方式。相較於可能損失的權益,律師費其實是很好的投資。

    總結

    勞資爭議處理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處理。透過本文的介紹,相信您已經了解勞資爭議的類型、處理程序,以及雙方在爭議期間的權利義務。

    記住幾個重點:

    一、爭議發生時保持冷靜,循法律途徑解決。

    二、保存所有相關證據,包括文件、錄音、通訊紀錄。

    三、了解自己的權利,但也尊重對方的權益。

    四、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,不要因小失大。

    勞資關係應該是夥伴關係,而不是對立關係。透過完善的爭議處理機制,不僅能解決眼前的問題,更能建立更好的勞資互動模式。無論您是勞方還是資方,都應該將勞資爭議處理法視為保護自己的工具,而不是對付對方的武器。

    勞資糾紛律師推薦:業縉法律事務所

    業縉法律事務所深耕勞動法領域近10年,處理過數十件勞資爭議案件,從個別勞工的權益保護到企業整體勞動政策規劃,我們都有豐富的實戰經驗。

    團隊成員包括曾任職於勞動部的資深律師、企業人資主管轉任的法律顧問,以及工會幹部出身的訴訟律師。我們曾成功協助某科技公司處理100多名員工的集體調薪爭議,也曾為遭到不當解僱的勞工爭取到7位數的賠償金。

    選擇業縉,就是選擇一個能陪伴您度過勞資風暴,更能協助您建立和諧勞資關係的專業團隊。

    想釐清勞資爭議是否構成違法?是否該申請調解或提告?

    返回頂端